石雕博物館持續朝向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方向努力,致力彰顯地方藝術創作的國際性、實驗性、教育扎根及文化多樣性,旨在提升策展專業能量,形塑在地藝文特色及建構國際文化識別價值。

 

  1. 111年度

    • 111年1月25日至3月30日於大廳展出「佛界‧弗屆-魏永賢的雕塑世界」50件佛像主題作品,包括石雕、木雕、金屬及複合媒材;第1企劃室展出「蒔光bimisi—王昱心陶塑個展」16組陶塑作品、2樓展室展出「印象太平洋─典藏石雕個展」石雕館典藏石雕作品10件。

    • 111年4月15日至111年6月19日於大廳及第一企劃室展出「採石.彩石-紅的方向:2022花蓮玫瑰石特展」,以策展方式做系統的概念探索,帶領觀者認識立霧溪、三棧溪、木瓜溪這三條溪流產地的玫瑰石特色。5月18、19、20、21日連續四天並辦理「2022花蓮博物館日」,以一系列講座、DIY課程、藝術導覽、市集、音樂會等活動凝聚民眾對藝文的喜愛。

    • 111年7月1日至111年9月25日於大廳展出「潤物細無聲-張子隆雕塑個展」,展示當代雕塑大師張子隆的石雕、木雕及金屬大型室內雕塑作品共19件;第1企劃室展出「石木有情‧薪火相傳─三義木雕之美巡迴展」,三義木雕博物館此次帶來館藏約40件精品展出。

  2. 112年度

    • 112年1月14日至2月12日於大廳、第一企劃室及2樓展室展出「新銳策展計畫」-《微域microdomains當代藝術展》由藝術家李映蓉策展,並邀請13位藝術家共同展出,藉由科技應用的形式創作出多件錄像、裝置、平面、複合媒材等作品盼帶給觀眾們視覺上的衝擊,達到當代另一種美術館體驗的形式。《零碎時間-親密。左腳。原地跳舞》此展由盧宏文策展,並邀請多位花蓮在地藝術家一同參展,展覽除有豐富的繪畫與裝置作品,亦試圖以行為藝術和現場表演來呈現零碎時間的運用,打開展場和觀眾之間不同的互動象限,參觀人數共 1,213 人次。

    • 112年2月23日至112年4月2日於大廳及第一企劃室展出「敲擊的迴響─臺灣石雕藝術視野交流展」,觀察近年各縣市石雕藝術家於城市景觀中的創新,以及青年世代於各縣市中的創作發展,石博館特企劃「臺灣石雕藝術視野交流展」,邀請居住於屏東、高雄、台南、嘉義、台中、苗栗、桃園、台北、新北、花蓮共10個縣市27位石雕創作者共同展出,以「敲擊的迴響」為主題,以聚集交流的方式共聚石博館,推動青年世代的觀摩交流,參觀人數共2,368人次。

    • 112年4月22日至112年6月30日於大廳展出「玉見豐田-台灣玉研究特展」,以策展方式,綜合考古博物館現有的研究資源,結合「文史」及「藝術」呈現,展出近十年以豐田玉創作的工藝品、珠寶設計以及當代藝術創作,邀請在地收藏家盧復順、工藝師黃義雄、玉雕家黃福壽、設計師林淑雅,各自以不同藝術創作的視角詮釋數千年後花蓮人所感知的豐田玉。第一企劃室展出「潛行探索台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合作策辦),為提升國人從小對海洋文化及周邊環境的認識,推動水下文化資產維護及保存教育,落實向下扎根工作,推廣花蓮海洋文化特色。透過辦理展示教育推廣展覽方式,展現在地既有文資魅力,參觀人數共 5,436 人次。

    • 112年7月14日至112年9月10日於大廳及第一企劃室展出「花徑有光—東海岸女性藝術家的生命看見」,策展人王昱心​​​​​​​鄧雪真共同策展,展出藝術家包括王昱心等共14位(組)藝術家,展出石雕、玻璃、陶、編織、纖維、紙雕、織染、裝置等多元雕塑媒材,展現花東女性藝術溫柔力量,參觀人數共3,772人次(截至8/27)。

  • 目標及成效:全年度辦理6檔次主題策劃展。策劃以石雕等多元立體媒材與石藝為創作媒材,在不同的思維及表現手法中,呈現多元的藝術內涵,讓民眾深入了解藝術的魅力、親近在地文化,6至8月參觀人數吸引約6千人次,全年度達2萬參觀人次

民眾與展示物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