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備減緩調適行動, 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因應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花蓮縣將氣候變遷措施納入政策規劃,提出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積極設置環境教育場所及推廣環境教育,以強化因應氣候風險的災後復原能力與調適能力。

建構氣候變遷因應策略

​​​​​​​縣長徐榛蔚高度重視永續發展及能源治理,在永續施政核心下,花蓮縣環境保護局在112年7月辦理花蓮縣淨零碳排跨局處會議、花蓮縣永續發展目標環境面向跨單位會議、向海致敬平台會議及環保志工群英會,並於9月召開花蓮縣112年淨零碳排推動小組第一次會議,因應花蓮縣2050淨零推動路徑,協助各局處檢視淨零策略及行動落實。藉由召開跨局處會議,結合各方資源,共同朝向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加速落實淨零轉型之長期願景目標,引領本縣航向「宜居永續、幸福花蓮」的未來。

花蓮縣政府推動環境永續,除了璞石閣生質能源中心,亦與台泥DAKA、華紙生質能源中心合作,落實減碳政策,113年也將規劃建置中區生質能源中心。其中花蓮縣璞石閣畜牧生質能源中心,每年約可產生80萬度綠能,相當於250戶住家用電量,估算每年減碳額度約6,000多公噸,減碳效益相等於16座大安森林公園,獲得「最佳環境文化類」金質獎;台灣水泥偕同處理花蓮縣生活垃圾,透過廢棄物資源化替代原料與燃料,預計每年可減碳超過4萬公噸,相當於333萬棵樹的年吸碳量,落實節能減碳效益,獲得「2023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銅級;與慈濟結合推動訂VO2降CO2累積總減碳量達34.225公噸,獲得2023台灣永續行動獎非營利事業組金獎,顯示花蓮縣在執行各項永續作法已有相當成效並獲得國家肯定。​​​​​​​

縣府針對減碳政策目前已推行之作法持續精進外,也將持續進行全縣溫室氣體盤查、建置碳整合平台、廢棄生質能再利用、建立碳匯資料、開創綠、黃、藍碳潛力、公私運具全面電動化、生活型態轉型、推廣有機與友善環境耕作、農業部門節能輔導及太陽能光電布建等減碳作法,使花蓮縣逐步邁向永續及資源循環城市。

縣府持續推動2050凈零碳排與碳盤查,112年與南華大學合作碳盤查輔導11家機關單位,113年預計完成18家碳盤查認證。縣長徐榛蔚表示,碳管理的基本概念就是先量碳,如同減重計畫,事前要先量體重,透過碳盤查才能了解自己排放量的「數量大小」和「分布狀況」,釐清單位內溫室氣體排放的熱點,確認熱點之後針對可以減量的部分規劃減量的行動方案。花蓮縣首創縣府機關局處建立專責業務單位,使淨零策略及目標推動納入各業務推動,並建立自主盤查的能力及專責單位內種子機制,將相關政策宣導及資源有效運用。

另外,為維護空氣品質,縣府針對凡出廠滿5年的機車實施排氣定期檢驗,確保符合排放標準,根據統計,花蓮縣淘汰1~4期老舊機車比率為全國第一,環境護局也已補助方式鼓勵換購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截至112年,花蓮縣舊機車汰除5,936輛,共計減碳量1,065公噸CO2e。縣府今年更訂定2030年公務車及新能源機車占新售車比例達35%等低碳轉型評估指標,積極推動地方鄉鎮市公所公務使用電動機車,取代以往燃料機車來服務鄉親,因此112年更購置177輛電動機車提供村里長公務使用,已正式交車,讓村里長在業務推動上更加便利且永續,共計可減少CO2e 408.81噸,每年約可減少PM10 0.03噸、PM2.5 0.22噸及CO3.4噸,花蓮縣境內設置電池交換站共計完成設置137座電池交換站(睿能48座、光陽89座);可望為低碳轉型盡一分心力。

  • 推廣綠色運具
  • 推動整體淨零碳排
  • 攜手花蓮縣四大廠減碳
  • 推動學校淨零排放

城鄉防災韌性社區

花蓮縣境內共有171條潛勢溪流,花蓮縣政府在颱風大雨來臨前,為顧及鄉親身命財產安全,針對土石流紅色警戒區的保全戶強制撤離,每次將撤離超過2000名老弱鄉親,動員工作浩大。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近年來颱風加上地震,讓花蓮中南區多處基礎建設造成嚴重毀損,感謝水土保持署、第九河川分署等多方單位於災難期間提供專業知識協助災防作業,讓災損程度減至最低。

「韌性台灣,從每一個人開始!」縣長徐榛蔚呼籲大家莫忘歷史的災難教訓,國家政策的落實要從教育、社區、公部門的協力開始防災、減災、保育森林,除了全國頂尖專家學者分享在環境教育與防災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參與學員瞭解防救災推展的教學做法後,能將所學的知識發揮及傳承,達到知識傳承與教育扎根的目標。

112年度「韌性花蓮.永續防災」教育深耕研討會,研討講題面向涉及花東地震的研究調查現況及省思、坡地災害與水土保持、集水區不安定土砂防災策略、氣象科普與防災、跨時空遙測衛星與Line防災機器人的對話、慈悲科技的發展與運用等,結合花蓮縣災害特性、在地產業及在地學校,使研討會講座內容更加與在地結合,以實際案例及實務作為的方式,說明災前、災中及災後的防減災應變作為,講題內容在地化、貼近生活與教育,使與會人員能夠學以致用。

除了專題演講外,研討會特別邀請花蓮縣消防局、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海洋大學、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單位於研討會會場進行水土保持與防災之相關器材與教具展示與示範解說,展示項目包括「112年度水土保持與防災教育創意教具設計徵選」特優教具、一卡皮箱-VR實境學防災、開箱水保趣、水保智慧防災監測物聯網、探索山坡地可利用密碼、大規模崩塌教具、台灣坡地的危機、大規模崩塌光柵、山神與三災、住宅防火防煙教具、緊急避難包、水保酷學堂-記憶之脈及新北水保探險島等,此外,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的行動宣導車、土石流行動觀測車以及花蓮縣消防局各式消防車輛也開進研討會場外進行展示,供與會師生參觀與體驗。

  • 韌性社區深耕計畫
  • 加強災害防救能力
  • 強化特種搜救能力

推廣環境教育

怡園生態小學塾(花蓮怡園渡假村)座落於花蓮縣壽豐鄉,13公頃的園區,擁有超過三千棵老樹,在園區的努力與花蓮縣環境保護局的積極輔導之下,於今年(108年)9月,成為花蓮縣第5處通過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也是花蓮第一個率先取得這項認證的民營事業單位。

超過三千棵的老樹生態,是怡園生態小學塾的最大特色。經營業者陳勝德、陳義豐父子過去是從事養殖業,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土地開發的過程,紮根數十載的老樹們被機械怪手連根拔起,失去原有的自然生態;因為不忍這些有故事的老樹就此腰斬,陳義豐父子於是開始了「留容路樹」計畫,父子二人就像超人般全台奔波,將老樹們逐步移植至現在的花蓮怡園渡假村,成為「插柳成蔭」的護樹人,這個契機也讓怡園成功轉型為經營渡假村。近年來,陳義豐父子致力於推動環境教育,誓言將「花蓮怡園渡假村」營造為「親子共同學習」的環境教育場所,將蓮花池轉型成為「生態池」,更推動員工環境教育素養增能課程,並透過遊程的帶領,讓遊客在旅行中亦深埋下環境教育的種子,在花蓮縣環境保護局的輔導之下,成功發展「如樹家珍」、「洄瀾溪流」等極具花蓮在地特色的教案,在渡假村中營造出環境教育場域,傳達環境生態知識、藉而萌發保護環境的行動。

  • 設置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 編撰環境教育繪本

 

了解更多訊息,請參閱2023花蓮縣地方自願檢視報告電子書2023 Hualien County SDGs Voluntary Local Review​​​​​​​/2023環境面向永續發展自願檢視報告(中、英文版)

花蓮環保迪士尼花蓮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花蓮縣消防局​​​​​​​